木莲女士印象

太平洋在线手机版 417 4

   那天,在故乡的国学版,读到了木莲女士的一篇文字,《夜读帕斯卡尔》。这篇只有在黑夜里独处中才能完成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于是开始关注起“木莲”这个名字来,从陌生到现在的粗浅相识。

   这篇文章的引言中,木莲女士这样写到,“如果不去解读,不去体会,谁也不会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怎样深刻和矛盾的心灵。”我以为木莲女士的这段文字,恰好是对她自己的真实写照,因为她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精神探索,充满热情和矛盾的人。

   醉罢君山先生有一句对木莲女士的文字极为精辟而简洁的评语:哲思+西域风景=木莲的文章。我以为这个评语是极为中肯的。

   通读木莲女士公开贴出的所有文章,哲学无疑是最重要的主题。木莲女士不是哲学家,因为她把哲学的空洞枯燥和玄思冥想变成了一篇篇独具魅力而又充满文学情调的优美的散文。哲学的重大问题,哲学的基本精神,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对这些散文的阅读体会到,领略到。从这个角度来说,木莲是一位极好的老师,这位老师态度温和,雍容大度,见多识广,而且“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今夜无眠》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字,在那篇文章里木莲女士倾注了太多的真情实感,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我写的最累的一篇,因为倾注的感情特别多。最后写的我有种‘憋’的感觉,心里特别难受,而且这样的心情一直延续着,然后我想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东西了,未必有别的文章那么流畅或风格鲜明,但花费了心力和体力,跟着文章体验了一次抑郁,颓废和失落的心情。这样的心情不好,以后我少写类似的文章了,几天都缓不过气来。”在网上,我每天都可以读到大量的文字,可以说没有一篇好的文章不耗费作者的精力和心血。但如同木莲女士这样,为一篇文章倾尽全身之力,确实是不多见的。

   《论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而夕死,这是对君子和学者的要求。木莲女士是一位女性,但是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女性的纤细,羸弱,温婉之风在她的文章里是几乎见不到的,我们见到的是勇毅,坚韧,充满人文精神的大气之作,许多描写可以说是潇洒飘逸,气势恢宏而又精准入微。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进入的是一位探索者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再没有男与女的分别,而只有灵魂的孜孜求索。我之所以说木莲女士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因为她就是一位胸怀宽广,好古敏求的谦谦君子。

   西域风景是醉罢君山先生总结木莲女士文章的第二个特点。西北诸省,偏远广袤,大漠,戈壁,草原,雪山,一派绮丽的自然风光。但在这些神奇的异城风景背后,却是落后,贫穷,苦难,孤独。木莲女士是一位真实的追求者,她的笔触真切细腻,一丝不苟地记述着她不远万里,到处亲临目睹的民风民俗,以及它们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远离中土的人群,活在枯燥乏味,年复一复的单调之中。遥远的距离,艰苦的环境,与生俱来的贫困伴随着这些人们,考验着他们的肉体,折磨着他们的灵魂,但他们依然一辈一辈地,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同样有动人的微笑,有生命的冲动和激情,有隐藏在内心的幸福,他们也和所有地方在苦难之中临难而行的人们一样,虽饱受苦难而无所畏惧。

   木莲女士说,她喜欢已经故去的昌耀先生的诗,“他孤苦地行走在西部不朽的荒原与苍凉中,在这里,他听到了土伯特人沉默的彼岸,大经纶在大慈大悲中转动的叶片,他听到了破裂的木筏划出最后一声长泣,他看到一头难产的母牛独卧在冻土,那求助的双眼饱含着两颗痛楚的泪珠。。。。。。”。我想,只有面临和经历了苦难的人,才能够写出直面苦难的文字,木莲女士理解了昌耀先生必生追求并遗留在那些诗里的精髓。

   木莲女士理解了昌耀先生,我却未必能够理解木莲女士,但即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这八分之一,也已经足够令我钦佩和感叹,我感觉到,这水面下另外八分之七是怎样的深刻和厚重,我意识到,我读到的是一个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以这样的方式来品评木莲女士,于我是不愿意的,因为她的灵魂已经寄生于那些文字里,它们才是对她最完整,最准确的诠释。而将她安放于这样的评论中心,置于众目睽睽的审视之中,或许如我这般凡夫俗子的目光会令她本人感到不安的。

   最后我要说,木莲女士是一个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是她的文章独具美善,具有高超艺术价值的真正原因,不过这已不是我这篇小文敢随意论述的事了。

   木莲女士的文字如同甘霖一般,仿若上帝的仁慈之心赠与读者的点滴恩惠,它们一旦汇集,就形成一条蔚然壮观的河流。我想,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在这条河流之中荡涤净自己浑浊不堪的躯体,,我就可以在繁闷的生活之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领受上帝的赠礼,我就可以使纷扰的灵魂走向快乐、幸福和安宁。

标签: 木莲 女士 印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